作品名称:《离骚、离骚》
指导老师:陈芳

《离骚、离骚》海报

作者:徐鸣葭
制作过程:
简介:
《离骚、离骚》主要讲述了在春秋动荡之中的楚国,胸怀志气的屈原如何进一步坚守理想,顽强求生,随故国而去,但“身死魂生”的故事。屈原始终心系百姓,怀着诗意与美感追寻理想,抨击不公。因此,他不朽的“诗魂”也在今日得以继承,随着滔滔江水,融入大地的四肢百骸,升腾进百姓人家,也将在未来涌入浩瀚的星海。
创作过程:
1. 选题与思考:
或许很多同龄人都有一样的感受:初识屈原,是从端午节粽香里的古老传说开始;再遇则是在课本里读到《离骚》的片段。其实,粽子与龙舟的渊源,远比我们记忆中的时光更悠久;那句“惟草木之零落兮,恐美人之迟暮”,也不过是窥见往事的寻常切入点,让我们得以认识屈原的某一面。但《离骚》里的文字总让人难忘——这个用诗行发着正经“牢骚”的古人,明明写下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的坚韧誓言,为何最终走向了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的生命抉择?每当读起楚辞,心底总藏着这样的疑问:当千年的汨罗江水漫过时光,这位上下求索的诗人,究竟在追寻中遇见了怎样的苍茫与孤勇?带着这些疑问,追溯屈原的一生,使其从历史符号逐渐变成鲜活的精神领袖的过程,同画布上从0到0.1再到1的创作过程极其相似,也使得我早早种下了为屈原进行创作的种子。
此次设计选择以屈原为创作核心,正是源于对他的深度共情。他笔下的香草既是高洁品格的自喻,也是对美政理想的执念;他驾乘的龙凤既象征楚文化的神秘力量,也暗含对家国命运的挣扎。这些矛盾又统一的特质,与当代人在现实困境中坚守理想的状态惊人相似。因此,我尝试将这种共鸣转化为视觉符号:用青鸟的翎羽光泽模拟他“乘骐骥以驰骋”的孤傲,用蝴蝶振翅的轨迹呼应他“灵魂超脱”的向往,甚至连橘树的设计,都努力保留了《橘颂》里“深固难徙”的倔强质感。
对于我来说,设计中最困难的部分,在于如何用现代语言诠释屈原的精神内核。当AI技术生成的蝴蝶在屏幕上飞舞时,我突然意识到:屈原的“上下求索”不仅是对楚国的忠诚,更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困境。于是在动态视频里,我让屈原的形象在投江场景中逐渐幻化为蝴蝶——这不是对悲剧的逃避,而是用楚文化“灵魂不灭”的观念,赋予他的理想以当代性的延续。这种处理源自对屈原角色的理解:他的伟大不在于殉国的悲壮,而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韧性,这恰是我们这个时代依然需要的力量。
2. 感悟:
本次创作是一场历经千年时空与屈原沟通的探索旅途。我结合文化传承、艺术表现与科技赋能,努力寻找其中的平衡点,试图让古老文字于数字时代展现新风采。纵观整体成果仍存在许多不足,但进一步研究此类设计如何进一步在实践中创新,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生机、营造新现象,意义仍旧十分重大。
这场创作就像一场与屈原的对话,他教会我用执着对抗浮躁,用匠心回应时代。今后我会带着这些经验,继续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中深耕——让更多沉睡的文明符号,在数字时代重获叩击人心的力量。
扫码观看:

3.作品部分:
















(初审 郑琳,复审 张光帅,终审 吴向阳)